内蒙古冀商联合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河北 > 河北人文

河北人文

影响近代中医药史的安国 药鬼子

发布时间:2014-10-12 点击数:5324 次 字体:   【关闭

  “同仁堂来了,开————”,一时间,药王庙前人声鼎沸,交易热烈。历史的瞬间,氤氲醇厚,若在眼前,近百年来,安国药市一直起着南药换北药、东西大交流的发兑中心作用。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一句谚语毫不夸张地说明,安国作为中国的药都天下第一药市”,在中医药史上的不可替代性和历史辉煌。

  同仁堂与安国二百年血脉相连

  “同仁堂来了,开————”,一时间,药王庙前人声鼎沸,交替热烈。大黄要买瓷实的,带泡的不要;细料要做好的,下脚的不要:麝香要买怀帮杜盛兴的,不怕价高,但求货好……(见《同仁堂的故事》)

  历史的瞬间,氤氲醇厚,若在眼前。作为中国中医药行业的杰出代表,同仁堂和药都安国保持了200余年的血脉联系,同仁堂等一大批民族中医药企业的发迹,都离不开安国药都的荫泽。

  “药都安国有同仁堂不到不开市的传统,因为同仁堂选的药材都是最好的,出的价钱也是最高的,药量也是最大的,许多药几乎是由同仁堂垄断,最多的细料同仁堂的选购量能占整个市场90%以上,北京同仁堂有限公司的金永年介绍,这种默契从清朝到民国年间保持了很长时间。

  同仁堂1669年建店(清康熙八年),到1723年同仁堂包揽清廷宫内用药,开始向紫禁城供奉御药,其原料药材主要来自祁州药市,因此祁州药身价百倍(陈新谦《鸦片战争以前的药店和药市》)。金永年介绍说,这种背景下,同仁堂和安国之间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和频繁起来。当年,安国重修药王庙时,北京同仁堂还曾出钱资助。即便现在,同仁堂在安国仍然设有办事处。

  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

  安国药市最鼎盛的时候是清末民初时期,即便到了现在,全国各地的医药行业中一些技术岗位上都有安国人。今天,安国的老百姓几乎家家都在经营药材,靠投资药材来获利,可以说是全民皆药

  安国药业发端于宋代,至明朝中叶,其规模渐成大将以北发药材之总汇。明清两代安国药业独居华夏药业之鳌头。新疆的藏红花,宁夏的枸杞子,河北的蜂蜜……”,能够说出名目的中药,在安国药市都能见到,甚至还有一些百年不遇的珍奇药材。随着药市的发展,安国开始每年举办两次药材交流会,春会时间持续5个月,秋会则持续7个月,全年药材交易不断。交易场所位于安国县城南关的大小两毗药市。这就是所谓的年年两会,春五秋七

  “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近百年来,安国药市一直起着南药换北药、东西大交流的发兑中心作用,安国也被称作中国的药都天下第一药市

  诚信为本,童叟无欺

  两只手握在一起,手指的屈合伸张不断变化,几万两银子的药材交易就成了。电视剧《大宅门》中,展现了安国药市袖筒里谈价的场面,充满着神秘,也充满着行业的规矩和传承。在这样的表象背后,是安国药市自古坚守一条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规矩,这样的规矩使安国千千万万药商和跑合的(中介人员)得以安身立命,也使安国的药都地位不可撼动。

  据介绍,安国历史上有许多专门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交易的经纪人,旧称跑合的。他们促成双方买卖后,只收明文规定的交易额的2%的佣金,从不吃价。凡经经纪人成交的买卖,如买方到期不能付款,不论何因均有经纪人包赔。此项规矩,一直坚持至今。在当时的交易中,民风有约:凡在安国与外地药商发生纠纷者,无论谁对谁错,均先批评、处理安国人。正是这样的诚信为本、童叟无欺,成就了药都安国。

  “安客堂大过政府

  “历史上,安国的中药商会比政府的职能都大。安国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和交易有关的一切活动都由商会负责。

  据介绍,清代安国即建有专门管理药市的机构——安客堂,为药商办理一切事宜,如处理药商之间纠纷、担保贷款、管理经济人,为药商解决各种困难,提供各种方便。民国至解放前,药市由商会、药业公会管理,这种草根商会成为安国药市得以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现在,虽然这样的商会还存在,但是其干涉能力已经很小了。

  “牙纪局来去匆匆

  安国药市的鼎盛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年(1921年),当时河北省的省长曹锐下令,在安国设立牙纪局,抽取牙纪税。这一政策使各地大药商不堪重负,向他地转移。但对安国中医药业毁灭性的打击,还是日军侵华。七七事变后,安国药市连遭国民军溃兵、日伪军抢掠,使繁荣的市场转瞬之间凋零。

  安国药商全国性迁移

  近代的频仍战事促成安国药商的全国性迁移,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民族中医药的效果。商户大部就近迁往天津,部分迁回原籍或迁往北京、汉口、广州、营口、亳州、樟树等地营业。当时,天津的大、小伙巷、针市街、估衣街、西关弯子、河北关上、北门里一代药材店铺多为安国人经营,称祁州药市街。由于安国药商迁津,极大推动了天津市的中药材出口贸易,当时搞国药出口、黄芪出口的大都是祁州人。专门加工黄芪的黄芪帮迁津后,著名字号通泰兴、华记黄芪庄、崔少康黄芪庄和太记黄芪庄加工的炮台芪、冲正芪、三色芪等产品直销香港和东南亚及西欧,在海外享有盛誉。

  天津老药号隆顺榕

  “七七事变之后,由于战乱影响,安国大部分药商都就近迁到了天津。因此,在天津做药材行当的大多是安国人,隆顺榕也不例外,80%都是安国人。而隆顺榕,正是安国药市最繁盛时期,驻安国药市的著名的十三帮之一———京通卫帮天津的代表字号,卞淞即为百年老号隆顺榕的创始人的后人。

  据卞淞介绍,隆顺榕成立于道光十三年(1833)。当时是因为天津假医假药非常多,所以,为了自身保健、延医治病,本来做进口布料、丝绸生意的大墙卞家,抽出资金在其布店隆顺后面加上,成立了隆顺榕药局。当时生意并没有做多大,大部分是为了自用和一些有关系的家族朋友们用药方便。后来,1913年,卞家十三支分家,海货庄、钱庄等都分给各支,而药庄就分给了卞淞的爷爷卞俶成。当时爷爷在海外留学,回国后在南开中学当教师,药庄是由管家经营的。卞淞说,直到1917年,卞俶成才决定自己经营,并看到了天津中药市场的潜力,拿出五万银元在天津针市街修建了三层大楼,扩大了隆顺榕的经营规模。由于卞俶成在海外留学时学的是金融学,并致力于在国内建立新会计制度,所以他一直忙于在一些企业从事会计工作,而对于隆顺榕的经营,他只是拿个大方向,具体的事务交给经理们去操持。药店门市这方面,主要由北京请来的一位王静轩师傅负责,而隆顺榕最重要的一块业务———药品批发,用的则都是安国人

  卞淞说,负责隆顺榕药品批发业务的人叫刘华圃,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安国人,很受卞俶成赏识,三十来岁就被提拔成了经理,将隆顺榕经营得井井有条。解放后,刘华圃还成为天津市药品同业工会的会长。

  隆顺榕在安国药市也有驻庄,但它与其他药庄不同,比如同仁堂等,都是到安国去买药材,而隆顺榕是到安国卖药材,比如犀角是暹罗(泰国旧称)的最好,其次是非洲的,而大黄是西宁的最好等,隆顺榕做的是这种互通有无的生意。

  后来,由于很多安国人迁到天津,在津门做药行的也多了起来,一时之间行业间挖墙脚的事情也多了起来,像隆顺榕这样的名号,一个分号的经营完全可以到其他地方当个总号经理。为了留住人才,稳定生意,隆顺榕也想了很多办法。只要不犯大错,隆顺榕不会轻易散人;而且给伙计们的福利也非常好,每月有两天专门请师傅上门给伙计们剃头,让伙计们三天洗一次澡;最重要的是,隆顺榕专门成立了一个药庄同兴和,这个药庄只做倒手生意,稳赚不赔,每月伙计的工资只给一部分,另一部分投入到同兴和的生意中滚动,伙计家中有婚丧嫁娶等大事或者是离号,就能连本带利的将钱拿出来,这样一来,生意越做越顺。在刘华圃的带领下,由于药材地道,经营有方,隆顺榕成为津门卫药魁首

  成也在,败也在

  北京同仁堂公司的金永年说,同仁堂1669年建店,到1723年开始向紫禁城供奉御药,这段时间,安国成为同仁堂等一大批中药店走向辉煌的强大后盾,因为安国的药最全、最好,没有欺诈。在最多的时候,同仁堂的80%左右的原材料都是从安国进的货。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今天同仁堂就只有一些常用药从安国进了,很大一部分是从安徽去进。金永年坦言当地政府很重视同仁堂,市场也比较规范,使这种往来越来越密切。

  其实,不仅是同仁堂和安国疏远了,安国在中药界的整体地位也在下降。安国的药品集散作用在历史上不可替代,但是昔日一枝独大的药都安国,如今已被安徽亳州、福建百泉以及江西等几大重要集散地所逐渐顶替,其中自然有交通、通讯、物流等飞速发展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正如金永年所说,安国药市仍需文火慢煎字丸,安国市场假冒伪劣太多,市场定位也存在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规范市场,不讲诚信,可能毁了古老的药都安国

  史料

  药王庙的传说

  药王庙的建立,相传是由于宋朝祁州南关有一个颇谙医道的修鞋匠用神药救了当朝公主,为了纪念这位医生,皇帝下令修建药王庙。皇帝皇家的建庙之举和大肆渲染,使药王庙香火日盛,也带动了当地药材集市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药王灵异名声的远播,民间遂产生了药不经祁州没药味,药不经祁州是草不是药的说法。各地业药者纷纷携本地药物来这里沐浴神灵,进行交易,香火会逐渐演变成中药材交易庙会。

  古安国与十三商帮

  据1937七七事变前统计,安国大小药市内驻有十三帮及本地药材经营商家的坐商及行商4480余家,其货物东购辽沈,西接川陕,南交云贵,北来塞外,云屯物集,以通有无而广懋迁,对当时整个中国的医药、医药周边商贸流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影响。

  关东帮:居十三帮首位,包括东北及朝鲜的药商,不下四五百户,著名字号有世益堂、宝和等。主要来货黄芪、老山人参、虎骨、木通等。

  京通卫帮:北京、通州、天津一带的药商,约310户左右,著名字号有北京的同仁堂、千芝堂、同济堂,天津的隆顺榕、聚兴合、万年青等。

  山东帮:来安国120户左右,以济南为集中地,来货主要是银花、清半夏、阿胶等。

  山西帮:包括山西和部分陕西药商,约140户。主要来货是羚羊角、枸杞、冬花、小茴香等。

  西北口帮: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一带药商,30户左右。主货为当归、凉州大黄、麝香等。

  古北口帮:承德、八沟一带药商,约130户。

  陕西帮:陕西、甘肃、宁夏药商,约10户。

  怀帮:河南怀庆一带药商,80余户。

  彰武帮:彰德、武安一带药商,190户左右。来货以白芷、桃仁、杏仁为主。

  亳州帮:安徽亳州药商,90户左右,如东庆恒、魁兴长等。主货亳菊花、白芍亳故子等。

  川帮:四川药商,著名字号有五洲药庄,来货主要是川贝、川云皮等。

  宁波帮:浙江宁波一带药商,如昌记号。

  江西帮:包括江西、云南、贵州等地药商,20多户。来货主要是朱砂、黄连等。

  禹州帮:禹州一带药商,如新福兴药庄。

  广帮:广东、广西、南洋药商。虽名为广帮,但药商多为山西人。来货大部分是进口货,如大西洋的龙涎香、非洲的犀牛角、美国的花旗参等。

  黄芪帮:多为安国本地人,300余家。著名字号有人和堂、新德昌等,专搞黄芪加工,货源来自关外、山西等地。

 

  ——考于《安国中医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