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河北 > 河北人文
河北人文旧社会,北京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顺口溜。是说戴马聚源帽店的帽子,显得尊贵;穿瑞蚨祥绸缎料做的衣服,显得光彩;蹬一双内联升鞋店的鞋靴,显得荣誉;腰缠着四大恒字号钱庄的银票,显得富有。如今,除四大恒票号已销往,其他三大老字号企业依然活跃在北京市场。特别是内联升,从创立到现在已有160年的历史,虽经时代变迁,却能与时俱进,目前它是国内规模最大手工制作布鞋企业,其产品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沧桑变迁
内联升的创办人是清朝咸丰年间直隶省武清县(1928年改为河北省武清县,1973年改为天津市武清县)人赵廷。赵的父亲在家乡务农,赵从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到北京东四牌楼一家靴鞋店学徒,由于他聪明好学,又不怕吃苦,三年学徒学得一手好手艺。出师后得到清政府一官员的资助,于咸丰三年(1853),在崇文门内东江米巷开了一间靴鞋店。当时,赵廷根据北京制鞋业的状况,发现制作朝靴的专业店很少,决定办一个专门制作朝靴的鞋店。鞋店取名“内联升”,“内”指大内即朝廷,“联升”意思是穿了我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吉祥的店号迎合人们升官进爵的心理,所以内联升一开业,许多文臣武将,大小官员纷纷到这里定做、购买朝靴,生意十分兴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占北京后大肆烧杀抢掳,内联升不能幸免,店铺全部毁于大火。当侵略军撤出北京后,内联升在灯市口以西奶子府(乃兹府)新城重新开业。但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鞋店无力回天,只能勉强维持。后来情况稍有好转,但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兵变,内联升再受灭顶之灾。内联升创始人赵廷悲愤交加,一病而死。他的儿子赵云书接手经营,将店搬迁到前门外廊房头条,并在廊房头条不远的北火扇胡同设立制鞋作坊。
清朝灭亡以后,没有人穿朝靴了,代之而起的是小圆口千层底缎子面鞋和礼服呢鞋,内联升做的小圆口千层底鞋,布料选最好的,做工精细,深受顾客欢迎。内联升的另一个产品是老人穿的棉鞋,又暖和,又结实,穿脱方便,人称老头乐,因为鞋帮上手工扎出的云头花纹,也叫“大云棉鞋”,得到老年人的青睐。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北京城里人们的穿戴有了很大变化,穿制服,穿西服,穿皮鞋的人增多,穿布鞋的人减少,许多经营布鞋的店铺生意不善。加上军阀混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许多商铺被迫关张。因为,内联升有名声,生意虽不如前,但尚可维持。1943年,抗战后期,内联升第二代传人赵云书去世,他的儿子赵佩彬接过店铺,继续惨淡经营,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1956年公司合营后,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内联升搬迁到大栅栏内原达仁堂药店旧址。1958年内联升最后迁址到大栅栏西侧,现址所在。
解放后,内联升有了很大发展,职工从五十多人增加到三百多人,每年生产布鞋十万多双,适应了社会对内联升布鞋的需求。然而,十年“文革”灾难对内联升冲击很大,“内联升”字号被划为“四旧”,强行摘下,鞋店先改为“东方红鞋店”,后改为“长风鞋店”,到1977年才恢复了“内联升”字号。
今日辉煌
1956年公司合营后,企业交由国家经营,在政府的调配下,内联升由多家鞋厂进鞋出售,自产鞋销售额只占总销额的20%。事实上,在计划经济年代,物价由国家控制,内联升自产的纯手工鞋没有利润可言,远不如从其他工厂进鞋出售利润高。
真正使内联升挣脱旧体制的束缚,逐步促进发展,走向辉煌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1976年到1985年期间企业在工资、价格、技术、管理等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使内联升有了转机,但束缚企业发展体制性问题没有解决。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的新思路,内联升抓住这一机遇,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改制。2001年,全体员工成立员工持股会,内联升持股会与管理层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公司,内联升企业性质变为有限责任公司。这次改制并没有完全抛弃国有股份,其上级企业大栅栏商业集团(即金座公司)仍占部分股份。2004年,大栅栏商业集团完成股份制改造,内联升彻底脱胎换骨,变成了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200多名员工成为公司股东。内联升的总经理程来祥率先出资10万元,成为内联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此,内联升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内联升在改制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极高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向北京市宣武区政府承诺,所有的人员、债务和不良资产完全由企业承担。内联升主动上交国家上万亩固定资产,仅保留了大栅栏的营业场所(现内联升总部所在地),以及一座3000多平米的生产厂房。结算后,内联升资产几百万。改制时员工有200多人,其中残疾人占10%,改制后不让一名员工下岗,不把困难推给政府和社会。
为了尽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首先,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制定制度,从严把材料提取关入手,理顺原料提取流程,减少材料浪费。其次,派制鞋技师到各加工厂巡视,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减少次品和废品的产生,降低生产中的浪费。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内联升还采取了现代经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特需经营,发展加盟商。目前除西藏、青海外,各省均有他们的经销门店。改制10多年的内联升营业额和利润大幅增长,2000年营业额1000多万元,2011年营业收入8489万元,年利润达到1000多万元。
长盛秘诀
160年来,社会在变迁,内联升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这块老字号的牌子始终屹立不倒,长盛不衰。那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在琢磨。
随时代的变迁,选准服务对象,调整经营策略是内联升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赵廷当时想开店时,京城的鞋店已经不少了,他没有仿效别人开普通的鞋店,而是盯上朝靴这个空白,走高端,“打坐轿人的主意”。同时起了“内联升”这个吉祥的店名,引来大小官员来这里定做购买。民国期间,内联升调整经营方向和改进产品款式,继续“打坐轿人的主意“。设计制作的礼服呢和缎子面千层底布鞋,特别是小牛皮底礼服呢圆口鞋,成为军政要员,清朝遗老和富贾豪商的时尚选择。其中缎面小圆口千层底布鞋是专门为文化教育界人士和公务人员穿长衫人群设计制作的,当时能穿一双这样的布鞋是很体面的事。改革开放以后,内联升根据人们需求,积极研发各种新款男女布鞋、皮鞋、男女布拖鞋等。目前,研发的布鞋、皮鞋花色品种有了3000多个。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董事长程来祥得知奥运颁奖礼仪小姐训练时穿的皮鞋把脚磨破了,还要贴上创可贴接着练,于是联系组委会,提出愿免费为礼仪小姐提供颁奖专门鞋,让礼仪小姐舒舒服服的工作。后来,我们看到了奥运小姐的服装和内联升的专用鞋和谐搭配,展示了东方的韵味美。
保证质量,严格工艺是内联升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二。内联升布鞋无论是面料和底料都是十分讲究的,当时礼服呢面料是进口的,缎面鞋的缎料是上等的贡缎,打袼褙用底料必须是八成以上新的白布。纳底用的麻绳是浙江温州一带专供的。制作工艺概括为“一高四多“,即工艺要求高,制作工序多,纳底花样多,绱鞋绱法多,品种样式多。制作一双千层底布鞋,大的工序有30多道,总工序要90多道。纳底每一平方寸用麻绳要81针。且麻绳粗,针孔细,刹手紧,针脚分布均匀。制作一双“一”字底布鞋至少纳2000余针。男鞋千层底的层数为34层,纳好后的鞋底要用热水浸泡及热闷,用铁锤锤平,不能走样。绱鞋的模子造型要美观,绱鞋的针码要间距整齐,鞋帮和鞋底要严合饱满,吃帮均匀。这种严格选料和工艺要求在民国时期已经形成并固定下来,至今没有太大改变,所以在民国四年和民国二十四年分获北平市国货展览靴鞋类一等奖。2006年内联升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布鞋第一家”荣誉称号。2007年“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工艺”被收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手工布鞋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周到、细致的服务是内联升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三。开启之初,亲自到鞋铺订做购买靴鞋的是小官小吏,而中高级官员是要内联升派人到官邸为其量尺寸做朝靴,中间还要试穿修改,需往返几次。而且今年做了,明年还要做,时间和工序一点不能少。经过经营实践,赵廷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把凡是来店做靴鞋的大小官员的姓名、住址、鞋子尺寸及特殊需要专门作了记录,叫“履中备载”。有了这个“履中备载”,谁再订做靴鞋,不用来人和派人去量尺寸,而做出的鞋准保合脚。这样既节省了顾客的时间,也拉住了顾客,使内联升的买卖越做越多,越做越大。在以后的各个年代,内联升延续了这种细致、周到服务措施,使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很喜爱内联升的产品。据说清朝末代皇帝登基大典就穿了内联升制作的靴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郭沫若等生前都喜欢穿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1992年年底,邓小平在内联升订做了一双皮底皮面小舌鞋,并于当年1月18日至2月21日,穿着这双鞋巡视南方。
这就是内联升,一个百年老店的传奇故事,愿它在新的征程中,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传奇。